Search


【留學篇(二)「正向教育」】

我在首篇交待了我來瑞典的原因與期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留學篇(二)「正向教育」】

我在首篇交待了我來瑞典的原因與期盼,來到這遍斯堪地那維亞土地後,現實跟我的想像會有出入嗎?

正式開學上第一課時已經深深感受到這裡的求學氣氛,教授與學生的互動跟香港甚為不同;這裡的學生都勇於發問,對教授的提問也毫不逃避。相反可能因為成長文化的不同,香港學生鮮有發問,對教授的提問也多是避之則吉!相信不少同學都有著一個經驗-當講者提問時,總是想辦法避開眼神接觸,免得被點名回答。

或許這個現象跟中華傳統的內斂含蓄有關,社會風氣亦有更直接的影響。而又是怎樣的社會風氣造就香港學生在課堂的沉默?其實回想一下,一般小孩根本都不是特別害羞沉默的,所謂「初生之贖不畏虎」,小時候本來就是最自我中心的時期。餓了想吃就大吵大鬧,哪怕在半夜弄醒熟睡的父母;至於大小二便,只要小大爺要去,就隨時隨地給你下馬威!同時也在本能驅使下勇於探索周遭,亦不斷以不同形式表達自己,作為一種與周遭事物的互動。

可是慢慢長大時,有些東西窒礙著小孩放膽地表現自我。中華傳統「槍打出頭鳥」是個好例子,或者可以理解成做人得謙虛。毋庸置疑謙虛是做人基本美德,問題是不少父母都會撟枉過正;小時候若有長輩稱許我是個聰明孩子,我還來不及開心,爸爸就會搶說「哪裡聰明?小乞丐而已!」。即使聽出爸爸的用意,還是非常不順耳,別人讚賞我,說聲多謝也能表現出禮貌謙虛吧。幸好我從小自信過滿,成長路上沒怎麼受影響。

可是有很多小孩漸漸被灌輸爭取表現是件負面的事,那會被演繹為「出風頭」、「不謙虛」;所以就算老師的提問你知道答案,也不要搶著回答。剛上中學的時候,由於我那種充滿自信的表現,班主任就不只一次叫我去讀《楊修之死》。我當然沒有理會,但上高中時還是接觸了這文章。當時教育部門規定學校教授《楊修之死》,可想而知學生在課堂沉默也順理成章,難道想步楊修後塵嗎?

相反瑞典的師長十分鼓勵小孩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的長處,除了這是自我肯定的重要一環,亦只有讓他們盡情發揮,長輩方能把問題與不足之處看得透徹,從而盡情地幫助孩子改善進步。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,學生除了會對老師的提問踴躍回應,長遠來說更敢於為自己定下不同的目標,並身體力行付諸實行。

上述道出了中華傳統如何造就沉默的學生,以下則是社會風氣帶來的影響。羞於發問和迴避提問,其實也是害怕失敗的表現;舉手發問,豈不是讓同學都覺得自己愚笨,聽不懂老師講課?所以寧願私下詢問補習老師(相信現今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都有補習吧!),也不會當全班面前舉手發問;如果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,情況則更為兇險。當你站起來準備回答的時候,一盞舞臺大射燈立即落在你身上。答對的捏一把汗,答錯了就⋯⋯

當然沒有人會特別喜歡失敗,但為何會害怕失敗呢?這與我們普遍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關;大家不妨回想一下,小時候父母長輩教導我們時,通常都以一種「負面」的角度切入,例如父母常會說「不要像他那樣讀書成績差,否則會給同學取笑的。」、「不要在商場亂跑,你信不信相給警察叔叔拉!」、「你看那個小孩在大吵大鬧,人人都不喜歡他,幸好你很乖呢,記住不要學壞了。」、「你看,街上的叔叔阿姨們都盯著你,羞家死了,你還繼續!」等等⋯⋯至於老師當眾懲罰學生時也不忘對其他學生發出警告「這樣做的下場你們現在知道了,誰想加入!」

總之從小開始長輩就不停灌輸不同的負面例子給自己,反正他們覺得不對的,就搬來「警察叔叔」、「醜死怪」等等。更差的是,縱使孩子乖乖的,他們照樣會找來一堆「人辦」來讓你不要學習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每個小孩都害怕自己因表現不夠好、行差踏錯而成為壞榜樣-一個失敗的象徵。而最壞的影響是把取笑失敗者的風氣帶給了小孩,當中部分小孩下課回家後,會把一些課堂「趣事」分享給父母。

相反瑞典的教育則「正面」得多,父母長輩都會側重一些美好的事物,以引導小孩走向正確的道路。老師面對學生的問題,也主張私下跟父母一起商討,絕不會把學生當成「人辦」示眾。當然世事不會經常美好,人生一定會有做錯事跟失敗的時候,總得告訴孩子要當心,瑞典人又會怎樣做呢?

失敗是不可怕的,特別是孩子犯錯可謂天經地義。他們會讓小孩放心說出自己那樣做的原因,當時的想法和感受。詢問結果跟預期有否出入,做法是否最合適,若果不那樣做事情又可能會怎樣發展?再從旁提供意見,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徹底從自身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。而在過程中,孩子也會清楚眼前的師長是一心幫助自己的,不會單純以權威壓服自己,也令他們將來有什麼問題更樂於發問。

所以瑞典學生會從失敗中學習,不論是自身還是朋輩的錯誤。對於同學在老師提問時答錯,他們會覺得自己也有機會犯上同樣錯誤。延伸到大學,教授就經常就著學生回答錯的問題,與其他學生討論錯在哪裡,往往令學生對學問有更深的掌握。同樣地,既然錯誤不是問題,聽不懂教授講課當然也沒有大不了,就舉手提問吧,教授也許亦會反思自己的講解方法是否有改善空間。其實有時也一拼幫了有著同樣疑問的同學,大家可以趁機透過你的提問與教授的解答從中學習。

錯了就是錯了,有人一生都不會錯嗎?失敗沒有什麼好怕,也不用對別人的失敗一沉百踩。不知遠東的朋友們,面對自己過往的失敗,今年的你們又是如何自處呢?待續⋯⋯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兩個香港人,一對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戀人 最愛四圍行,一齊探視最幸福的國度生活大小事
View all posts